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地理

依兰地处三江平原西部,西距哈尔滨市251公里,东距佳木斯市76公里。位于小兴安岭、张广才岭、完达山脉三山聚首之地,松花江、牡丹江、倭肯河、巴兰河四水交汇之处,版图状如枫叶,形似蝴蝶,地貌结构为“五山一水四分田”,总面积4616平方公里,辖9个乡镇、132个行政村,总人口40万。

  依兰历史悠久,早在五、六千年前,就有肃慎人在此生活。唐代开始建城设防,辽代境内设五国部(城)之一越里吉国(越里吉国首城为五国城,即今依兰五国城遗址)。清雍正十年设立三姓副都统衙门,管辖着北至外兴安岭,东至库页岛的16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。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设立依兰府,民国二年(1913年)改为依兰县。1945年解放后先辖于合江省,继隶属于松江省,后归合江地区,1985年实行市管县,隶属佳木斯市,1991年划归哈尔滨市,是1996年省政府命名的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。

  依兰山川秀美,是旅游观光度假的胜地。境内有各具特色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。松花江北岸的丹清河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,保持着原始天然风貌。巴兰河漂流被誉为“中国北方第一漂”,慈云寺、东山怪坡等为省内著名的旅游景点,按历史原貌复建的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园是我县古迹游的新亮点。

  依兰资源丰富,全县有耕地264万亩,农业人口25万,人均耕地11亩。有天然牧草地22.5万亩,荒草地16.4万亩。水面总面积29万亩,人均水资源9万立方米。林地总面积271万亩,森林覆盖率34.8%。县内已发现矿产 20种,主要有煤、铁、大理石、石棉、石英、云母、水晶、花岗岩等,其中煤炭储量达6.89亿吨,属长焰煤,是生产煤化工产品的理想原料。

依兰交通比较便利,哈萝、哈同两条干线公路和同三、依勃高等级汽车专用公路横贯县境,公路总里程1500公里。依兰港为国家二级口岸,松花江明水期可以通航。

  依兰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气候差异很大,年均气温在2.6-3.1摄氏度,无霜期137天,年降水量600毫米,适于水稻和大豆生长。
依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,历史悠久,倭肯哈达洞穴的发现,证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。清代设三姓副都统衙门,又称"三姓",是满清发祥地,又是北宋徽、钦二帝"坐井观天"的软禁之地。
  依兰全县有可耕地17l万亩,土壤肥沃,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。境内山多林密,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,有野猪、黑熊、狍子、野鸡、蕨菜、蘑菇、猴头、木耳等,有13科63种鱼类;矿产资源丰富,金属矿藏有铜、锡、铝、金、镁等、非金属矿藏有石英、石棉、石墨、煤、水晶石、大理岩等,其中煤的贮量达3.7亿吨,是发展煤化工业的优质原料、极具开发前途。
依兰县旅游资源丰富,自然景观秀丽。丹清河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,景区内的巴兰河漂流被誉为"北方第一漂";人文景观历史底蕴深厚,"五国城"、"土城子""靖边营"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2002年,依兰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.5亿元,其中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.7亿元、3.8亿元、8亿元,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36:21:43;财政总收入完成1.09亿元,其中地方预算内收入0.9亿元;固定资产投资2.3亿元;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548元,农民人均收入2023元;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亿元,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3亿元。
 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畜牧业占总收入的47.8%,初步建成了绿色食品、经济作物、食品、生猪、山产品和奶牛6个产业链。工业行业中,机械、纺织、亚麻、电力、浸油、食糖等具有一定优势。第三产业中,旅游业资源丰富、优势突出,日渐成为产业支柱。